國產MCU與紅外測溫產業的殊途,疫情過后能否同歸?疫情爆發過后,紅外測溫儀器廠商的原材料短缺問題十分常見,目前國產MCU目前在紅外測溫領域的市場占有率大概為30%,其余的主要以臺系的為主。紅外點溫儀大多采用臺系MCU,紅外熱像儀主要采用FPGA芯片,不過隨著近幾年32位MCU的性能的大幅提升,低像素的產品逐漸也開始采用國外的MCU芯片。
據調查,多家紅外測溫儀器廠商在談及MCU芯片時都不約而同的表示,采用臺系和國外的MCU產品,主要是因為它們更為成熟、更加通用。
在性能和主頻方面,國產MCU實際上并沒有落后,在性價比方面還具有一定的優勢。目前國產MCU在紅外測溫領域的市占率低主要是因為國內起步較晚。
該相關人士指出,非典過后,中電十一所開始帶頭攻克紅外測溫技術,主要應用于軍工熱成像領域。然而當時中國的MCU研發還沒有起步,所以被臺系和國外廠商先入為主,并一直延續到了現在。
其實很多紅外測溫產品公司就是組裝廠,MCU更換廠家涉及到更改方案、更改PCBA、更改軟件,就算他們有自主研發,他們還是習慣在MCU方面延續老方案。
作為組裝廠,國內的紅外測溫儀器公司沒有技術能力更換MCU的品牌;雖然大多數廠商都有支持中國芯的想法,但很少有人真的行動去測試和評估國產MCU,等到疫情爆發缺貨的時候,再后悔已經于事無補;其實國內MCU產品已經具備了完善的設計能力,更加先進的代工工藝,以及低功耗、高穩定性和低成本等優勢,但彼此還是存在信任和溝通的問題,廠商覺得更換品牌太麻煩。
國內MCU產業生態系統尚未建立也是重要原因之一。因此紅外測溫儀器廠商更愿意采用開發資源較多的意法半導體MCU等國際大廠。而且由于熱像儀價格昂貴,他們不會在意國產芯片幾塊錢的成本優勢。
值得一提的是,盡管國產MCU在紅外測溫領域市占率較低,國內依舊有多家MCU廠商在疫情中感受到了供貨壓力。
非典過后紅外測溫產業迎來了短暫的快速發展,但在更長的一段時間里仍然是冷門行業,所以國內的MCU大廠并沒有積極主動的去觸及這一市場。那么在疫情結束后的長遠未來,國產MCU和紅外測溫產業能否殊途同歸呢?
國內的紅外測溫儀器廠可以將國產MCU進行測試和評估,配以中國芯原廠技術支持,然后做好第二供應商的儲備,未來想什么時候批量就什么時候批量,這是國產MCU和國內紅外測溫產業殊途同歸的第一步。
MCU涉及的面很廣,測溫儀器只是醫療產品中很小的一個分支應用。最近幾個月紅外測溫儀器在疫情期間十分火爆,但幾個月后人手都有的時候,該產業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的蕭條。
國內MCU廠商對于紅外測溫產業未來發展仍然抱有疑慮,具體這一產業在疫情過后的發展會呈何種態勢,尚不得而知。唯一可以知道的是,國內紅外測溫產業需要自我完善,為了不再發生此次疫情中的缺貨問題,企業需要加速MCU在內的各類零部件國產化。
總而言之,國產MCU尚需在主流市場贏得尊重,所以不會伸手去“夠”紅外測溫產業。而紅外測溫產業則需要主動的向國產MCU靠攏,和國產MCU走上同一條路,一條“向上”的路。 |